新完工的绿化项目那新栽的一排排光秃秃的树经常都会遭人诟病:没有树冠,谈何景观?没有树叶,谈何绿化?这些“光杆司令”矗立在蓝天绿地当中,确实突兀。可是施工方也有一肚子苦水:全冠树难找,养护成本高,成活率不容易保证,大家都明白全冠树景观效果一流,但是实际操作中确实有一定困难。
从理论上讲,园林设计单位在进行城市生态的规划,需要考虑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成本和实际的生态效果,综合起来就是“生态收益率”。选择栽种全冠树的,在生态效果和景观效果确实一流,但是成本也相应增加;截干树则是考虑成本的因素多一些,鱼与熊掌兼得似乎是个两难的话题。作为园艺工作者的你,会如何选择呢?
理清几种概念
全冠树是指从山地向苗圃移植,或由苗圃自植向其它地方移植时,不经过多修饰保留原生树冠的苗木,全冠树的概念只是相对截干树而言的,不能说全冠就是一个枝条都不能修剪。
半冠是指对苗木的树冠修剪去大约一半的枝叶,保有一定比例的苗木。
骨架树是指保留苗木的主干骨架,树型基本固定的苗木,特点是成形周期短,适合小范围绿化的速成。
截干树就是把主干在地面上一定高度截断的苗木,特点是栽植初期比较养根,适合环境不是太好的地方大面积造林绿化。
在华南地区,有些时候骨架树与截干树的概念模糊不清,互有穿插。
全冠树为绿化效果加分
一个房地产项目,它的地段是一流的,它的建筑是一流的,花园设计也是一流的,但如果它的用树不是一流的,那么楼盘卖出去的价格肯定就不是一流的。
目前房地产楼的卖点已经从户型、面积、位置转向了景观和生态品位,园林设计单位在规划时,需要考虑实际的生态效果,施工方则更多是考虑成本。
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,小区绿化采用截干树并不是最好的方案,由于苗木尤其是大规格苗移植过程中的“削枝切干”,其生态能力已经严重损失。也就是说,在项目中移植一棵树,实际得到的只有半棵树或者更少。设计单位在设计时主要考虑的不是这个,而是品位、规格、立体化和多样化要求,这就少不了全冠树,而且全冠树越多越好。除去价格等因素,其实委托设计的单位(业主)很多也喜欢这样的设计。为什么呢?房地产开发商要做一个生态景观的卖点出来,就种点草、栽几棵小树能行吗?现在的小区不都叫什么花园吗?连最基础的绿化效果都没做出来,买房的消费者会买账?
以花都区新鸿基地产御华园为例,刚开始请了广州某一级设计施工单位承接建设楼盘绿化,但是施工方多采用截干树,并没有突出立竿见影的绿化效果,楼盘的一期开盘只卖七千多元/平方。后来楼盘施工时多采用全冠树,提升景观档次以后楼盘价格也水涨船高,卖到一万二元/平方左右。楼价涨了当然不能以偏概全把其全部归功到绿化效果上去,但是不能不提绿化效果确实为其涨价加了分,出了力。
全冠树的性价比探讨
就“性价比”而言,在城市绿化中使用全冠树会过于“奢侈”吗?是否截干树就合理些?也不尽然。全冠树的采购和养护成本稍高,但这种绿化的成本是转嫁到公共财政、银行或者消费者身上的,楼盘会把这部分的成本算到楼价里去。举个简单的例子,一个总面积为十万平米的房地产项目,容积率为2(以18层高层住宅为例),即建筑面积为20万平方米,国家规定,新区住宅建设的绿地率不低于30%,按最低的30%来算,小区的最低绿化占地面积为3万平方米。假设楼盘的绿化造价为1000元/方(事实上很多楼盘的绿化造价远远低于这个价格),平摊到整个建筑面积来讲其实是150元/方(1000元*3万平方米/20万平方米)左右,这150块钱比起楼盘的均价水平来讲,是不是看起来小巫见大巫?你还会认为全冠树真的用不起吗?
当然施工方不用全冠树也有自己的苦衷,一是在市场上大规模做全冠树的生产商并不多见,如中山那么成熟的绿化工程苗市场也只有廖廖几家,如粤创优质苗木、绿新园林、沁园春花木场、信佳花木场等。二是因为成本等各种各样的因素施工方并不能说服业主用全冠树。有园林设计人员支招,施工方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,在最好的视线范围内用全冠树,保证主景的质量和效果,其它小景就可用骨架树来点缀,这样在保证成本控制的同时更利于提升景观层次。
市场决定选择
市场决定生产商的转变,由最初的大范围卖地苗到现在的容器苗,由当初的冠幅10公分就可以出货,渐渐到半冠树、全冠树,客户的眼光在变,相对生产商的策略也要变。市场上像秋枫、仁面子、大叶紫薇、幌伞枫、细叶榄仁、尖叶杜英、宫粉紫荆、麻楝、白玉兰等全冠树品种已经多了起来,泰州市政府甚至下令不栽截头树,在以下几个地方会越来越多地发现全冠树的身影。一是城市公共绿地,比如城市生态公园、休闲广场、二是城市单位内部环境绿化,特别是高校扩张中的新校区和大学城,三是房地产楼盘生态景观,目前房地产楼备受的卖点已经从户型、面积、位置转向了景观和生态品位。相信以后会有更加多的全冠树用于造景,用于美化我们的生活。 |